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地理学(代码:0705)
二级学科名称:自然地理学(代码:070501)
二级学科名称:人文地理学(代码:070502)
二级学科名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代码:070503)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地理学是我校传统与重点发展的学科,也是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学科带头人吴志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受聘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6项;已培养毕业博士生6人、硕士生16人,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生4人(中科院)、硕士生3人,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3项。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下5个优势学科方向:1.景观生态与景观地理学、2.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管理、3.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响应、4.新经济、产业与城市发展、5.遥感与GIS集成应用,各方向带头人分别为:吴志峰、陈健飞、千怀遂、吕拉昌、钱乐祥等5位教授。
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研究成果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2人,正高级职称14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近5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其他市、厅、局级及横向课题70多项,总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GIS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EI、ISTP近100篇。学科建有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实验室、自然灾害与防治工程研究所、土地开发与城镇建设研究、虚拟GIS与数字天象馆、低碳与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建筑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先进,总值达1500多万元,具备了承担重大、重点研究项目的能力和培养研究生等高级专门人才的硬件条件。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地理科学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能独立从事地理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毕业生深刻理解地理学探讨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各要素演化、空间分异及相互作用的学科内涵,了解国内外地理科学的前沿与动态,掌握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并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能够胜任科研机构、高中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国土、规划、环保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特别针对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结合我院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突出区域性、综合性与学科交叉特色,培养出能够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资源环境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实行专业学科组领导下的导师负责制,采取指导教师个人指导与学科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提倡与相关学科的专、兼职导师组成学科群体进行联合指导,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指导。
对研究生的培养要贯彻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研究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支持鼓励研究生从事探索性研究。教学中应贯彻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以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
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将研究生年度考核、中期筛选、论文写作有机结合,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专业内容介绍
序号
|
专业(方向)名称
|
研究内容和特色简介
|
其他要求
|
1
|
景观生态与景观地理学
|
面向景观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国家(区域)需求,以地理学为学科基础,以华南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景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高强度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区域(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过程-功能及其生态响应研究,为人地关系和谐演进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应用技术支撑。
|
|
2
|
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管理
|
学科方向具有两个维度的学科特色:以LUCC为核心,着重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开展自然地理维度研究,同时“土地资源管理”面向土地的人文经济政策维度,着重从资源的角度开展土地研究。研究LUCC的时空格局、驱动力、环境效应,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整治等研究与实践。
|
|
3
|
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演变
|
本方向长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气候灾害应对、海平面上升与海岸带管理、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演变,系统研究我国典型气候带、自然地域单元的环境演变与古环境变化。
|
|
4
|
新经济与城市和区域发展
|
主要特色表现在:(1)注重新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特征和机制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城市创新职能、创新城市体系以及都市区创新空间研究;(2)以国际化视野、创新视角、产业和企业层面、集成方法研究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3)关注广东省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对产业、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采取政产学研相结合方式,为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
|
5
|
遥感与GIS集成应用
|
多云多雨及高强度人类活动干扰地区的地表过程定量遥感反演、GIS空间分析综合集成应用研究是本方向的特色与优势,开展华南地区地表特征参数定量遥感反演、生态监测与空间分析,探索了GIS整合多源数据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模拟研究技术体系。本方向同时为本一级学科其他方向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地理技术信息支撑。
|
|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
研究生须修读30-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填写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后)
七、课程教学大纲
每门课程须编写“广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八、实践学习规划
教学实习: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或三年级第一学期,担任一门本科主干课或专业课教学辅导工作。研究生必须跟班听课,批改一定数量的作业,协助主讲教师答疑,并承担两周课堂讲授工作。教学实践由研究生导师亲自指导或委托相关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讲课时,主讲教师必须听课、指导并作出评价。
社会实践与学术活动:研究生在读期间还要参加以下实践活动:
1.科学研究:在校三年期间,至少参加一项校内外市级以上纵向或横向课题的科研工作;
2.学术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等,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信息。
3.科普活动:积极参加每年“地球日”、“环境日”、“科技周”等科普宣传工作。
九、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选题
按照学科方向,由研究生与导师共同拟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学位论文选题应有学术或实践意义,一般应围绕地理科学领域的学术问题或实际需求进行。学位论文主题明确、问题集中、论证严密可靠、有新见解、有明显的地理学专业特色,并尽可能与其导师或所在学科方向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的开题在第四学期中段前完成。硕士生选题前应开展文献检索与综述,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向研究生导师和指导小组提交选题报告并进行口头报告,经审查、批准,方可开展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开题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目标(预期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手段、实施方案(进度安排)等。
3.学位论文工作检查
开题报告通过后,在科研、论文工作期间,要求研究生每月至少一次向导师或指导小组通报研究进展,中期检查在论文开始半年后进行,由研究生向检查小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获得指导与帮助。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论文预答辩,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才能正式进行评阅。论文应由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1位为校外专家。
2.在收到至少两名论文评阅人同意进行论文答辩的评阅意见后,方可组织对学位论文的正式答辩。
3.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名地理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是校外专家。
4.本专业硕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还应满足以下所列条件之一:(1)与导师合作、或独立地在国内外正式学术刊物至少发表学术论文一篇,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的第二作者;(2)完成导师(含合作导师)科研项目报告中的一章,由导师(含合作导师)出具证明;(3)独立完成所参与项目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设计方案,由项目主持单位或项目主持人出具采用证明;(4)与导师合作、或独立地完成获得软件版权登记、专利授权(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5.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符合授予学位条件者,经广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书目:
《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BillWyckoff、蔡运龙,商务印书馆,2011年
《论地理科学》,钱学森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刘毅、刘卫东等翻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方法与实践能力》,熊黑钢、陈西玫,科学出版社,2010年
《人文地理学》,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周尚意,高等教育出版,2010年
《中国大都市的空间创新》,吕拉昌,科学出版社,2009年
《资源科学导论》,史培军、周涛、王静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Kang-tsungChang,陈健飞、张筱林译,科学出版社,2010年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科学出版社,2011年
《遥感数字影像处理与地理特征提取》,钱乐祥,科学出版社,2004年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汤国安、杨昕,科学出版社,2006年
《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邓书斌科学出版社,2010年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徐建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任胜利,科学出版社,2011年
期刊: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自然资源学报》
《资源科学》
《人文地理》
《经济地理》
《城市规划》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生态学杂志》
《自然灾害学报》
《中国土地科学》
《遥感学报》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测绘学报》
LandUsePolicy
AppliedGeography
GeographicalAnalysis
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
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